國內目前所使用的環保清淤設備多為在普通挖泥船上對某些挖泥機具進行環保改造,并配備先進的高精度定位和監控系統以提高疏浚精度、減少疏浚過程中的二次污染,滿足環保清淤要求。
環保絞吸式清淤適用范圍:工程量較大的大、中、小型河道、湖泊和水庫,多用于河道、湖泊和水庫的環保清淤工程。
環保絞吸式清淤原理:利用環保絞吸式清淤船進行清淤。環保絞吸式清淤船配備專用的環保絞刀頭,清淤過程中,利用環保絞刀頭實施封閉式低擾動清淤,開挖后的淤泥通過挖泥船上的大功率泥泵吸入并進入輸泥管道,經全封閉管道輸送至指定卸泥區。
環保絞吸式清淤的特點:配備專用的環保絞刀頭具有防止污染淤泥泄漏和擴散的功能,可以疏浚薄的污染底泥而且對底泥擾動小,避免了污染淤泥的擴散和逃淤現象,底泥清除率可達到95%以上;清淤濃度高,清淤泥漿質量分數達70%以上,一次可挖泥厚度為20cm到110cm。
同時環保絞吸式挖泥船具有高精度定位技術和現場監控系統,通過模擬動畫,可直觀地觀察清淤設備的挖掘軌跡;高程控制通過挖深指示儀和回聲測深儀,精確定位絞刀深度,挖掘精度高。
河道清淤必然產生大量淤泥,這些淤泥一般含水率高、強度低,部分淤泥可能含有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有毒有害物質被雨水沖刷后容易浸出,從而對周圍水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有必要對清淤后產生的淤泥進行合理的處理處置。
淤泥的處理方法受到淤泥本身的基本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影響,這些基本性質主要包括淤泥的初始含水率(水與干土質量比,下同)、黏粒含量、有機質含量、黏土礦物種類及污染物類型和污染程度。在實際的淤泥處理工程中,可以根據待處理淤泥的基本性質和擁有的處理條件,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案。
縱觀國內外淤泥處理處置技術,可以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進行如表2所示的分類,在實際的淤泥處理工程中,可以根據待處理淤泥的基本性質和擁有的處理條件,選擇合適的處理方案。
淤泥是否污染及含有的污染物種類不同,其相應的處理方法也不盡相同,某些水利工程中產生的淤泥基本上沒有污染物或污染物低于相關標準,例如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淮安白馬湖段疏浚淤泥無重金屬污染,同時氮磷等營養鹽的含量也低,對于此類無污染或輕污染的淤泥可以進行資源化處理,這類淤泥主要產生于工業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
而對污染物超過相關標準的淤泥,則在處理時首先應考慮降低污染水平到相關標準之下,例如對重金屬污染超標的淤泥可以采取鈍化穩定化技術。
淤泥處理技術的選擇也要考慮到處理后的用途,比如對氮、磷營養鹽含量高的淤泥,當處理后的淤泥擬用作路堤或普通填土而離水源地較遠,氮、磷無法再次進入到水源地造成污染時,一般不再考慮氮磷的污染問題。
堆場處理與就地處理:堆場處理法是指將淤泥清淤出來后,輸送到指定的淤泥堆場進行處理,我國河道清淤大多采用絞吸式挖泥船,造成淤泥中水與泥的體積比在5倍以上,而淤泥本身黏粒含量很高,透水性差,固結過程緩慢。
因此,如何實現泥水快速分離,縮短淤泥沉降固結時間,從而加快堆場的周轉使用或快速復耕,是堆場處理法中關鍵性問題。
就地處理法則不將底泥疏浚出來,而是直接在水下對底泥進行覆蓋處理或者是排干上覆水體然后進行脫水、固化或物理淋洗處理,但也應根據實際情況選用處理方法,如對于淺水或水體流速較大的水域,不宜采用原位覆蓋處理,對于大面積深水水域則不宜采用排干就地處理。
資源化利用與常規處置:淤泥從本質上來講屬于工程廢棄物,按照固體廢棄物處理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原則,應盡可能對淤泥考慮資源化利用。
廣義上講,只要是能將廢棄淤泥重新進行利用的方法都屬于資源化利用,例如利用淤泥制磚瓦、陶粒以及固化、干化、土壤化等方法都屬于淤泥再生資源化技術。而農村地帶可將沒有重金屬污染但氮、磷含量比較豐富的淤泥進行還田,成為農田中的土壤?;蛘邔⑦@種淤泥在洼地堆放后作為農用土地進行利用。
當然在堆場堆放以后如果能夠自然干化,滿足人及輕型設備在表面作業所要求的承載力的話,作為公園、綠地甚至市政、建筑用地都是可以的。利用淤泥的資源化利用技術是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常采用的處理方法,如在日本,整個土建行業的廢棄物利用率已經從1995年的58%提高到2000年的80%,淤泥等廢棄土的利用率也達到了60%。
當淤泥中含有某些特殊污染物如重金屬或某些高分子難降解有機污染物而無法去除,進行資源化利用會造成二次污染。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一步到位的處置,即采用措施降低其生物毒性后進行安全填埋,并需相應做好填埋場的防滲設置。
2、污染淤泥的鈍化處理技術
工業發達地區的河道淤泥中重金屬污染物往往超標,通常意義上的污染淤泥多指淤泥中的重金屬污染,例如上海蘇州河的淤泥中重金屬比當地背景值高出2倍以上,對此類重金屬超標的淤泥,可以采用鈍化處理技術。鈍化處理是根據淤泥中的重金屬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活性狀態,添加相應的化學材料使淤泥中不穩定態的重金屬轉化為穩定態的重金屬而減小重金屬的活性,達到降低污染的目的。
同時添加的化學材料和淤泥發生化學反應會產生一些具有對重金屬物理包裹的物質,可以降低重金屬的浸出性,從而進一步降低重金屬的釋放和危害。鈍化后重金屬的浸出量小于相關標準要求之后,這種淤泥可以在低洼地處置,也可作為填土材料進行利用。
清淤工程中通常設置淤泥堆場,堆場處理技術就是從初始的吹填階段開始,采用系列的處理措施快速促沉、快速固結,并結合表層處理技術,將淤泥堆場周轉使用或者達到淤泥堆場的快速復耕。
堆場周轉技術目的是減小堆場數量和占地,堆場表層處理技術是為后續施工提供操作平臺,而堆場的快速復耕技術則是通過系列技術的結合達到使淤泥堆場快速還原為耕地。
堆場周轉使用技術:堆場周轉使用技術是指通過技術措施將堆場中的淤泥快速處理,清空以后重新吹淤使用,如此反復達到堆場循環利用的目的。
堆場周轉技術改變了以前的大堆場、大容量的設計方法,而提出采用小堆場、高效周轉的理念,特別適合于土地資源緊缺的東部地區。
堆場周轉技術的設計主要考慮需要處理的淤泥總量、堆場的容量、周轉周期和周轉次數等,該技術通??梢院凸袒蛘吒苫夹g相結合,就地采用固化淤泥或干化淤泥作為堆場圍堰,同時也可以對堆場內的淤泥進行快速資源化利用。
堆場表層處理技術:清淤泥漿的初始含水率一般在80%以上,而淤泥的顆粒極細小,黏粒含量都在20%以上,這使得泥漿在堆場中沉積速度非常緩慢,固結時間很長。
吹淤后的淤泥堆場在落淤后的兩三年時間內只能在表面形成20cm左右厚的天然硬殼層,而下部仍然為流態的淤泥,含水率仍在1.5倍液限以上,進行普通的地基處理難度很大。
堆場表層處理技術則是利用淤泥堆場原位固化處理技術(圖4),人為地在淤泥堆場表面快速形成一層人工硬殼層,人工硬殼層具有一定的強度和剛度,滿足小型機械的施工要求,可以進行排水板鋪設和堆載施工,從而方便對堆場進一步的處理。
人工硬殼層的設計是表層處理技術的關鍵,主要考慮后續施工的要求,結合下部淤泥的性質,通過試驗和模擬確定硬殼層的強度參數和設計厚度,人工硬殼層技術又往往和淤泥固化技術相結合形成固化淤泥人工硬殼層,也可以利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顆粒形成輕質人工硬殼層則效果更佳。
堆場快速復耕技術:堆場快速復耕技術主要包括泥水快速分離技術、人工硬殼層技術和透氣真空快速固結技術。
泥水快速分離技術:指首先在吹淤過程中添加改良黏土顆粒膠體離子特性的促沉材料,促使固體土顆粒和水快速分離并增加沉降淤泥的密度,另一方面則是在堆場中設置具有截留和吸附作用的排水膜進一步提高疏浚泥沉降速度,同時可利用隔埂增加流程和改變流態,從而達到疏浚泥漿的快速密實沉積的效果。
透氣真空快速固結技術則是通過人工硬殼層施工平臺,在淤泥堆場中插設排水板或設置砂井,然后在硬殼層上面鋪設砂墊層,砂墊層和排水板搭接,其上覆蓋不透水的密封膜與大氣隔絕,通過埋設于砂墊層中帶有濾水管的分布管道,用射流泵進行抽氣抽水,孔隙水排出的過程使有效應力增大,從而提高了堆場淤泥的強度,達到快速固結的目的。透氣真空固結技術和常規的堆載預壓技術結合在一起進行可以達到更理想的效果。
對于部分淤泥堆場來說,由于堆存的淤泥深度較深,若將整個淤泥堆場的淤泥處理完成來滿足復耕的目的,投資較大,同時對于堆場復耕來說,對承載力要求相對較低,因此基于堆場表層處理的復耕技術在堆放淤泥較深的堆場經常被使用。
通過淤泥堆場原位固化處理技術,將淤泥堆場表層(80~120cm)淤泥進行固化處理,處理完成后再對表層的固化土進行土壤化改良,以滿足植物種植的要求。
上面闡述的淤泥固化、干化、土壤化等各種能把廢棄淤泥變為資源重新進行使用的技術都屬于淤泥的資源化利用范疇。
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還包括把淤泥制成磚瓦的熱處理方法。熱處理方法是通過加熱、燒結將淤泥轉化為建筑材料,按照原理的差異又可以分為燒結和熔融。
燒結是通過加熱800~1200℃,使淤泥脫水、有機成分分解、粒子之間黏結,如果淤泥的含水率適宜,則可以用來制磚或水泥。熔融則是通過加熱1200~1500℃使淤泥脫水、有機成分分解、無機礦物熔化,熔漿通過冷卻處理可以制作成陶粒。
熱處理技術的特點是產品的附加值高,但熱處理技術能夠處理的淤泥量非常有限,比如普通制磚廠1年大概能消耗淤泥5萬m3,不能滿足目前我國疏浚淤泥動輒上百萬立方米發生量的處理需求,從淤泥的大規模產業化處理前景來講,固化、干化、土壤化的淤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是具有生命力的,若與堆場處理技術相結合則更能顯示出效益。
清淤及淤泥處理處置技術的發展方向
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城市和農村河道將進行清淤和疏浚工程,清淤產生的大量淤泥占用大面積堆場,因此對清淤技術和淤泥處理處置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最新的清淤技術目前有以下幾種:
高濃度原位環保清淤方法。由于目前常用的環保清淤方法清淤出的淤泥濃度在15%~20%左右,水分子的體積要遠大于土顆粒的體積,清淤泥漿的體積大約為顆粒的4~5倍。這些高含水泥漿往往需要較大的堆場進行放置,很多清淤工程因為堆場場地的問題而受到嚴重制約。
高濃度原位環保清淤能夠降低清淤過程中泥漿的增容率,在中間輸送過程中可以使泥漿含水率得到降低,將淤泥直接變成可以用于填土的土材料使用。因此,為了節省占地和降低整個清淤和淤泥處理的成本,高濃度原位環保清淤技術已經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堆場淤泥快速排水技術。目前大多數內河清淤的淤泥都在堆場中堆放。淤泥堆場經過地基處理,解決其長期沼澤狀態的問題后可用于建設、景觀、農田利用的土地。
而這一地基處理過程就是淤泥固結排水的過程。淤泥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在自重作用下的固結時間長,自重固結后的強度低。淤泥的快速排水固結問題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軟黏土地基使用的真空預壓法和堆載預壓法,對于淤泥往往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
淤泥含水率極高,處于流動狀態,顆粒之間的有效應力非常低,在高壓抽真空的狀態下淤泥顆粒會和間隙水一起流動,從而使排水板出現淤堵而無法排水。如何解決排水系統的淤堵問題成為淤泥快速排水的關鍵。堆場淤泥快速排水技術是在淤泥內鋪設多層多排水平排水通道,其層間距、排間距都在60~80cm左右,以形成高密度泥下排水網絡。
將該網絡與地面密封的水平排水管密封連接,再與射流排水裝置連接后抽氣抽水,可加快淤泥的排水速度。目前這一技術開發和其中的關鍵問題尚處于探索的初期階段。
清淤工程必須因地制宜
中小河道、農村河道的清淤工程既有傳統清淤的“疏通”目的,也就是解決排澇、防洪、灌溉功能保障的目的,也有改善河道水質,促進生態系統健康,提升河道景觀的深層目的。
因此,從清淤的前期工作、方案制定、工藝選擇、工程實施的所有環節中,必須保證這種“多目的”清淤的特征。
中小河道、農村河道的清淤工程與港口航道和大江大河清淤工程有所不同,具有工程量小、大型船只通行困難、清淤對象含有各種垃圾、性質復雜的特點。從這種特點出發較為簡易的清淤技術往往易于采用。
無論采用何種技術,河道治理的主要目標——水質改善應該是清淤方法、工藝選擇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因地制宜,考慮河道的各種條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排干清淤不失為一種現實的選擇。
在不能夠排干的情況下,通過改進的小型泵吸式、絞吸式清淤船可以成為一種選擇,也是小河道清淤技術發展的方向。
農村地區有別于沿海城市,具備低洼地帶和周轉土地的優勢,因此在淤泥處理方面也應該突出因地制宜的思想。淤泥在低洼地帶堆放后還原為土地利用,無重金屬污染淤泥的還田,以及簡單處理后作為河堤加固、道路鋪設的填土進行使用,是最為適合農村地區的方法。
目前,清淤工程中一些新的技術、新的方法大多數還是為大規模工程和城市地區的工程而開發,中小河道和農村地帶的清淤工程設備的適用性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